古楼人重温旧梦 渔船上庆中秋
description

古楼人重温旧梦 渔船上庆中秋

(吉辇19日讯)渔船上提灯笼及用餐庆中庆,重温瓜拉古楼上世纪70、80年代的渔村生活,唤起年长者的往事与回忆。 瓜拉古楼一群男女老少的村民,昨晚在也是当地村民的马青巴里文打区团团长许晋溢的安排下,渡了了不一样的中秋夜。 一群人在傍晚时分乘上了渔船到古楼河口观赏晚霞日落后,回航泊靠在箱网养鱼场处提灯笼,再回航渔棚及在渔船上用餐。 村民叶美和(63岁)表示,在70、80年代娱乐不多的年代,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,都会在村民的渔船上庆中秋。 他说,那时候年轻的他也有参与其中,中秋节这一天与朋友们及村民成群结伴,准备好食物后在傍晚时刻就上船。 “船只在渔港附近兜靠,大家在船上提灯笼、用餐,甚至还载歌载舞,在船上欢庆4、5小时近深夜后,大家才上岸回家。” 他说,那时候大家都开心,参与村民也不少,曾经有过十多艘渔船之多,但后来有其他娱乐后,这庆祝方式就渐渐没了。   文来自:光华日报
享稻田风光 海上赏夕阳 两天百元游瓜拉古楼
description

享稻田风光 海上赏夕阳 两天百元游瓜拉古楼

文章来源: e南洋商报   独家报道:黄清琴 生态旅游在霹雳州红火,100令吉带你2天1夜,畅游吉辇县瓜拉古楼渔村吃喝玩乐,绰绰有余,划算又经济。 现代人时兴旅游,吃喝玩乐,但经济放缓,出国旅行,放松心情,并非一般打工族负担得起,不如换个地点,在国内正在起步的生态旅游区走透透。 只需花费少少,你就可以来个海上看日出、日落,走在乡间小路,左边观蓝天大海,右边赏绿油油稻田,或是享受金黄稻禾随风摇的郊外风光,不失为一趟经济之旅。 北霹雳吉辇县一个尚未真正开发,集海天与稻田一身的渔村——瓜拉古楼,可以满足游客来一次经济旅行,暂时纾解压力,抛下烦恼的传统纯朴的渔村。 随着网络效应,瓜拉古楼渔村近2年来已赶赴上旅游列车,成为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观光的生态旅游景点,村民也看准商机,纷纷把丢空的房屋改成民宿,以吸引游客留宿,为推动家乡旅游业发展贡献一已之力,也抢分一杯羹。 目前,每逢周末及公假,寂静的小渔村
大肥德良心臭头面 屋旁建店铺卖面也做公益
description

大肥德良心臭头面 屋旁建店铺卖面也做公益

文章来源:光华日报  报道/摄影:许文水 (吉辇11日讯)良知小贩每天亲力亲为,为顾客炮制不含化学成分的手工面数十年后,更将自己住家屋旁的空间修建成店铺,为顾客提供更好服务之余,店铺还有可随时充当公益场所! 11岁开始就协助父亲卖面的洪德福(56岁),在父亲逝世后继承父业数十年来,都一直秉承着先父的遗训,每天在制作云吞面面条时,绝不加上防腐剂、染色素或人工香料等化学物。 人称“大肥德”的洪德福凭良心制面,采用纯正新鲜的原料配制,每天现做现卖、日日新鲜出炉,因此成为了瓜拉古楼渔村广为人知的地方美食,多年来也吸引了无数食客的光顾。 多年以来,大肥德都是每天早上先在住家旁的空间,以手工及半机械化制面、制作云吞皮和准备其他材料后,下午才到租借他人咖啡店前的档口开档做生意。 直到约一年多前,大肥德投下钜资将自家屋旁的空间改建成店铺,继续每天现做现卖的“臭头面”云吞面外,也恢复炮制每天有限量的祖传药材
钏强茶室的laksa
description

钏强茶室的laksa

  目前laksa味道最接近啊牛的laksa是在钏强茶室。 就连盘子和汤匙也很像啊牛之前售卖时用的。 售卖时间:每个星期天下午12pm一直到售卖完 地点:Pekan,钏强茶室      
巨浪打翻渔船.父子漂浮24小时获救
description

巨浪打翻渔船.父子漂浮24小时获救

(槟城28日讯)怒海求生!一对渔夫父子遭巨浪打翻船,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漂浮近24小时,幸被一艘经过的原油船发现,较后由马来西亚海事执法机构人员起。 来自的王子彬(54岁)及儿子王国维(32岁),是于26日(周五)晚8时共乘A级菱网(pukat hanyut)船出海捕鱼时,遇上恶劣天气,一个巨浪将船只掀翻,父子被抛下海。 油船发现投报救起 幸好2人身穿救生衣,在海浪中互相扶持,他们被海浪冲到葫芦岛(Pulau Kendi)南部10海里外的海域,漂浮近24小时后,于昨天下午被一辆往返槟城及马六甲的Orkim Merit原油船所发现。 大马海事执法机构槟州第二区执法组主任卡马鲁斯查曼说,该组于昨日下午4时30分接获投报,救生艇于5时15分左右抵达有关海域并发现该父子,救生员立即将他们救起。 他说,他们被救起时显得非常疲累,也饥饿不已,幸好仅蒙受皮外伤,他们于傍晚6时40分在水警行动部队峇都蛮码头
河口岁月~属于瓜拉古楼的一首歌曲
description

河口岁月~属于瓜拉古楼的一首歌曲

河口岁月,这是一首在我心里面酝酿了整整28年的岁月创作。 从1987年在校刊里写了一篇同名文章,到高三第二年萌起了创作一首纪念父亲的歌曲,­一直到1993年才完成这首歌,且有幸配合季候风创作坊在吉隆坡几家茶坊以吉他伴奏方­式呈现演出。 1997年进入录音室,将本曲以更完整的方式录制下来,并于同一年凭本曲­获得马来西亚第五台全国创作比赛业余组季军。 之后,就好似完成了某项任务似的,完完全全的将它打包收藏,直到近期以来陆续在网络上­看见了许多老家Kuala Kurau的特写摄影作品,于是一时兴起,决定花了几天的时间收集、挑选和编排,在不­熟悉的情况下,总算成功制作了这个高清录影短片,以供朋友家人们分享我28年来的音乐­结晶。 来自:陈海添